95% 企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投资打水漂 |“GenAI 鸿沟”亟待跨越

发布时间:2025/09/01 00:00      浏览:18
作者:
来源:MIT(麻省理工学院)
MIT(麻省理工学院)这项名为南达计划(NANDA)的研究采用多方法进行研究设计,具体包括:

  • 对 300 余项公开披露的人工智能举措进行系统性评估;


  • 对 52 家机构的代表开展结构化访谈;


  • 在 4 个主要行业会议期间,收集 153 位高管的调研反馈。

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结果:尽管企业在生成式人工智能(GenAI)领域投入了 300 亿至 400 亿美元,95% 的企业未获得任何回报。



报告指出,无论是买方群体(大型企业、中型市场企业、中小型企业(SMBs))还是构建方群体(初创公司、供应商、咨询公司),其结果差异都极为显著,这种现象可称为 “生成式人工智能鸿沟(GenAI Divide)”。



在所有已落地的人工智能试点项目中,仅有 5% 的项目创造了数百万美元的价值,而绝大多数项目仍停滞不前,未对损益表(P&L)产生可衡量的影响。


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鸿沟的形成似乎并非由模型质量或监管政策驱动,而是取决于企业采用的实施方法。



ChatGPT、Copilot 等工具已得到广泛应用。超过 80% 的机构已对这类工具展开探索或试点,近 40% 的机构表示已实现部署。



但这些工具主要提升的是个体生产力,而非损益表(P&L)层面的业绩表现。



与此同时,无论是定制开发还是供应商销售的企业级系统,都在被悄然摒弃。



60% 的机构曾对这类企业级工具进行评估,但仅有 20% 推进至试点阶段,最终实现正式投产的仅占 5%。



多数企业级系统失败的原因在于工作流程僵化、缺乏情境化学习能力,以及与日常运营脱节。



通过访谈、调研,以及对 300 个公开落地案例的分析,报告发现 “生成式人工智能鸿沟(GenAI Divide)” 主要由四大模式特征定义:

  • 变革局限:8 个主要行业中,仅 2 个行业出现了有实际意义的结构性变革


  • 企业悖论:大型企业在试点数量上领先,但在规模扩张方面却处于落后地位


  • 投资偏向:预算更倾向于投入可见度高的营收端职能,而非投资回报率(ROI)高的后台部门


  • 实施优势:通过外部合作实现的成功率,是内部自主开发的两倍

生成式人工智能(GenAI)规模化应用的核心障碍并非基础设施、监管政策或人才问题,而是 “学习能力” 的缺失。大多数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无法留存反馈、无法适应情境变化,也无法随着时间推移实现自我改进。



有一小部分供应商与企业(买方)通过直接解决这些局限性,取得了更快的进展。



成功的企业会要求针对特定流程进行定制化开发,并依据业务成果而非软件基准来评估工具。它们期望系统既能与现有流程整合,又能随时间推移持续优化。而满足这些需求的供应商,能在数月内敲定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部署项目。



尽管大多数生成式人工智能实施方案并未带来人员精简,但那些跨越了 “生成式人工智能鸿沟(GenAI Divide)” 的企业,已开始在客户支持、软件工程和行政职能等领域观察到针对性的人力影响。



此外,表现最突出的企业报告称,通过减少业务流程外包(BPO)支出和外部机构服务的使用(尤其在后台运营中),实现了可量化的成本节约。



另有部分企业表示,借助自动化触达和智能跟进系统,客户留存率与销售转化率得到了提升。



这些早期成果表明,具备学习能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,即便在无需大规模组织重组的情况下,只要聚焦于特定流程,就能创造实际价值。

© 2011~2015 3 北京勺海市场调查有限责任公司 | 隐私政策 | 京ICP备09041035号-2

电话:北京总部010-58696306,上海OFFICE:021-52285671    总部地址:中国北京朝阳区东三环中路建外SOHO18号楼1506室   技术支持:混沌鸿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