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费者对AI呈现分裂心态 | 解读“消费者视角下的AI格局”调研

发布时间:2025/11/11 00:00      浏览:15
作者:Tara Tyson, Kimberly Marsh
来源:

01 AI 的期望差距

AI's expectation gap


大多数消费者表示自己熟悉人工智能(比例达 69%),但在他们自认为了解的技术知识与品牌当前提供的AI产品之间,似乎存在脱节。


目前,关于AI的大众讨论大多围绕其语言总结、图像生成以及与人类对话或代表人类对话的能力展开;然而,消费者对AI的认知却各不相同,他们脑海中的AI往往与机器人、机器和计算机相关联,有时甚至会联想到科幻场景。


还有部分消费者认为,如今被宣传为 “AI” 的产品,只不过是对过去技术的重新包装和翻版而已。



若消费者对 “AI究竟是什么” 尚未形成共识,他们便很难真正接纳这项技术。


 这一点,从他们对 AI 缺乏热情、好奇与信任的态度中可见一斑;而对品牌而言至关重要的是,这种认知分歧也会削弱消费者购买 AI 相关产品的意愿。



但通过分析消费者对AI的情绪反应可以发现,他们对 AI 的接受度或许比表面看起来更高。


02消费者眼中的AI格局:影响AI接受度的因素

Consumer views on the AI landscape: Influences shaping AI acceptance


尽管消费者并未明确表达对AI的热情,但他们对其在创新、创意及实用性方面的潜力持积极态度。


尽管大多数消费者表示,自己对AI的兴趣和看法处于中立或负面水平,但哈里斯民意调查开展的内隐联想测试(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ng,一种可揭示无意识反应的测试)显示,他们对AI的主要情感反应,倾向于围绕 “强大”、“创新”和“创造力” 等更积极的概念展开。


消费者对AI的情感十分复杂,53% 的人认为AI既 “令人担忧”,又 “颇具助益”。


但在内隐联想测试的描述中,积极联想占据了前半部分,这表明,消费者对AI存在一种更深层次的接受度,这种接受度甚至可能超出了他们自身的认知范围。



尽管AI被视为节省时间、提升效率的工具,但当下人们对它多是漠然态度(无所谓),而非 “错失恐惧”(FOMO)般的的迫切感。


消费者通常认可AI的优势,在他们愿意使用AI的各类原因中,“节省时间” 的潜力位居首位;同时,他们也期望AI能为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便利,无论是工作事务、各类复杂任务,还是日常的整体生活。



尽管如此,对许多消费者来说,AI目前仍是一个抽象概念。虽然它可能带来益处,但这些益处更多是 “锦上添花”,而非 “必不可少”。


大多数消费者表示,AI并非他们必需的事物,至少目前还不是。


03 消费者眼中的人工智能格局:AI融合应用的机遇

Consumer views on the AI landscape: Opportunities for AI integration


消费者认为,AI在远离个人生活的领域最能发挥作用 。但他们也不清楚,AI究竟适合谁。


即便部分消费者认可AI具有节省时间等优势,但许多人仍认为AI还不能无缝融入自己的生活。


内隐联想测试显示,消费者最倾向于将AI与远离私人生活、但与交易和消费相关的领域关联起来;除图5中的几类主要领域外,有 38% 的消费者认为零售行业、36% 的消费者认为影视行业是AI“合适”的应用场景。


但是,AI与个人日常生活的关联越紧密,消费者就越抵触其介入 —— 这一现象也凸显出他们对人工智能的信任焦虑。



消费者对AI保持距离,或许还因为他们不觉得这是一款为自己设计的技术。事实上,他们甚至不觉得这项技术存在核心用户。



消费者普遍认为,AI的主要目标用户是那些在社会中掌握权力、拥有影响力的社会优势群体,例如企业主和富人。


这种认知很可能让AI给人一种 “制造隔阂而非促进凝聚” 的感觉:近三分之二(62%)的受访者认为AI可能会加剧人类之间的分歧;仅有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AI有助于增进人类之间的相互理解。


04 消费者眼中的AI格局:展望AI的未来

Consumer views on the AI landscape: Looking ahead at AI


由于不确定AI所承诺的未来会如何,消费者需要品牌方不仅要阐明AI是什么,更要讲清其意义所在。


对新技术存疑,本身并非新鲜事 。


毕竟,即便是如今无处不在的智能手机,也曾有人对其持怀疑态度 ,AI的境遇或许也不例外:


仅有 22% 的消费者认为AI是终将过时的潮流,


这一数据表明,人们普遍认可AI最终可能会成为大多数现代生活丰富构成中的一部分。


但当被问及对AI在近期的发展预期时,许多消费者的回答很简单:不知道。


当下,AI的推广对象是有史以来对技术最了解的群体,因此,赢得消费者认可的门槛很高,而品牌方目前尚未达到这一标准。



消费者目前对于AI究竟能提供什么,认知可能还比较模糊,但他们拒绝AI的原因却很明确 ,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对AI伦理影响的担忧(占比 40%),以及对这项技术缺乏信任(占比 40%)。


不过,这些顾虑也为品牌指明了前进方向:要让消费者接受AI,就必须向他们清晰证明其安全性与可靠性


尽管如此,许多消费者仍疑惑:品牌为何要费力构建一条让人们接受AI的路径?毕竟AI的存在目前似乎并非不可或缺,有时甚至被视为对消费者自身生存的潜在威胁。


大多数消费者(65%)担忧AI会取代人类。


这表明,AI本应传递“友好、协作、支持与辅助”的氛围,如今却给人一种威胁感。


05 释放AI的潜力

Unlocking AI’s potential


首先要认识到,在当前消费者对AI的接纳焦虑之下,其实潜藏着积极的消费情绪 。因此,企业应着力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与认知出发制定策略。


这些调研结果似乎表明,一款AI产品或服务能否成功,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,还取决于其定位的强化方式与沟通策略的有效性。


人工智能的定位还应具备实际意义。三分之一(35%)的消费者认可AI给人 “高科技”和“未来感”的特质,也确实喜欢这一点,但仅靠 “酷炫” 或许远远不够。


品牌必须向消费者证明,AI将如何映射并彰显人类所蕴含的多元特质。正如本次调研中的一位受访者(65 岁以上男性)所言:


“我希望AI能被视作一面映照我们自身的镜子。” 


尽管AI的 “智能” 是“人工”赋予的,但消费者仍期望品牌能做出承诺:


使用AI的体验,会如同与人互动般真实可感。


数据来源

2024-2025 年哈里斯民意调查The Harris Poll)“AI思想领导力研究(消费者视角下的AI格局)”。采用在线调查法、结合专有内隐联想测试开展,调查对象为美国普通民众,样本量 n=997。


作者简介

塔拉・泰森(Tara Tyson)是哈里斯民意调查公司(The Harris Poll)董事总经理;金伯利・马什(Kimberly Marsh)是该公司媒体、娱乐与科技领域的定制研究总监。

© 2011~2015 3 北京勺海市场调查有限责任公司 | 隐私政策 | 京ICP备09041035号-2

电话:北京总部010-58696306,上海OFFICE:021-52285671    总部地址:中国北京朝阳区东三环中路建外SOHO18号楼1506室   技术支持:混沌鸿蒙